当前位置:农视农业百科网 >> 园艺知识 >> 详情

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


2025-08-01

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智能灌溉系统

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发展迅速,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、气象数据及作物需水量,通过算法优化灌溉决策,实现精准灌溉。例如,结合LoRa、NB-IoT等低功耗通信技术,系统可远程控制阀门,减少人工干预,节水效率提升20%-30%。

2. 微灌技术

滴灌和微喷灌技术持续优化,新型压力补偿式滴头可适应地形起伏,减少堵塞风险。地下滴灌(SDI)通过埋设管道直接湿润根系层,水分利用率达90%以上,特别适用于干旱区经济作物。

3. 水肥一体化

将灌溉与施肥结合,通过滴灌系统精准施用水溶性肥料,减少养分流失。研究重点包括肥料适配性、pH值调控及防堵塞技术,节水的同时提升肥料利用率30%-50%。

4. 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

基于作物生理特性,在非关键生长期适度控水,诱导根系下扎并提升抗旱性。例如,小麦分蘖期减少灌溉量10%-15%,产量影响可控而节水效果显著。

5. 覆盖保墒技术

地膜覆盖(尤其是可降解膜)与秸秆覆盖可降低土壤蒸发,配合膜下滴灌可减少无效耗水30%。生物降解膜的研发进一步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。

6. 再生水与咸水利用

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灌溉已成为研究热点,需解决盐分积累与病原体风险。咸水灌溉通过梯度稀释或交替灌溉技术,在棉花等耐盐作物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
7. 土壤墒情预报模型

结合遥感(如Sentinel-2数据)与机器学习算法(LSTM、随机森林),可预测区域墒情动态,为灌溉计划提供支持。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(如作物缺水症状)方面也有应用突破。

未来趋势包括多技术耦合(如光伏驱动智能灌溉)、基因编辑培育节水型作物品种,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水管理。政策层面需完善节水补贴与水资源定价机制,推动技术落地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