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视农业百科网 >> 园艺知识 >> 智能化 >> 详情

智能化在园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


2025-07-13

智能化技术在园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,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、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品质。以下是其主要应用方向及技术分析:

1. 环境智能监测与调控

通过物联网(IoT)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/大棚内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CO₂浓度、土壤墒情等参数,结合云计算分析数据,自动控制卷帘、风机、滴灌等设备。例如,基于光照强度动态调节补光灯,或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,节水率达20%-30%。荷兰的温室已普遍采用闭环控制系统,实现环境参数误差不超过±1%的精确管理。

2. 作物生长模型与决策支持

结合AI算法构建番茄、黄瓜等作物的生长模拟系统,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最佳采收期或病害风险。中国农科院开发的"智慧园艺大脑"可通过图像识别分析叶片形态,提前7-10天预警霜霉病。

3. 无人化作业装备

自动移栽机(如日本久保田ASW1000)采用机器视觉定位,移栽精度达±1.5cm;采摘机器人(如AGROBOT草莓采收机)结合3D相机和柔性夹爪,采收效率为人工的3倍。2023年国内已试点采用无人机授粉技术,针对猕猴桃等作物实现90%以上的坐果率提升。

4. 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

基于EC/pH值监测的变量施肥系统可动态调整营养液配比,以色列Netafim公司的系统能将肥料利用率从40%提升至70%,同时减少土壤盐渍化风险。

5. 采后处理智能化

分选线配备近红外光谱检测糖度、多光谱成像识别果品瑕疵,日本MAFEX株式会社的水果分选设备可实现每秒12个苹果的糖度分级,准确度达95%。

6. 区块链溯源体系

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数据上链,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农药使用记录、采收日期等。2022年北京小汤山基地应用该技术后,品牌溢价提升15%。

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:目前仍需突破复杂场景下的机器人柔性操作(如葡萄串采摘)、低成本小型化传感器研发等瓶颈。未来5年,园艺智能化将向"数字孪生"方向发展,通过虚拟模型预判生产风险,同时结合农业元宇宙技术实现远程协作管理。相关政策支持如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(2023-2025)》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落地,预计2025年我国设施园艺智能化渗透率将突破35%。

标签:智能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