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视农业百科网 >> 养殖知识 >> 详情

农业物联网在温室监测中的应用


2025-07-29

农业物联网在温室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环境参数实时监测

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、光照传感器、CO₂传感器、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,实时采集温室内的环境数据。这些数据经物联网网关传输至云端平台,帮助农户掌握作物生长的关键参数变化。例如,光照强度不足时可自动触发补光系统,CO₂浓度过低时启动通风或气肥补充装置。

2. 智能调控系统联动

基于监测数据,物联网平台可联动控制卷帘机、喷滴灌、风机、湿帘等设备。例如,当温度超过阈值时自动开启降温系统,土壤含水量低于设定值则启动精准灌溉。部分先进系统结合AI算法,能预测环境趋势并提前调整设备运行策略。

3. 病虫害预警与防治

通过图像识别摄像头和气象数据融合分析,可早期发现叶片病斑或虫害迹象。部分系统配备孢子捕捉仪,结合历史数据模型预测病害爆发概率,指导农户精准施药,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30%以上。

4. 作物生长模型优化

长期监测数据可构建作物生长数字孿生模型,通过对比不同环境参数下的产量品质数据,反向优化温控、水肥等管理方案。例如荷兰番茄温室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,将果实糖度波动范围控制在±0.5Brix以内。

5. 节能与资源管理

物联网系统能实时监测能源消耗(如用电、燃气),结合光伏发电、余热回收等装置实现能源闭环管理。国内某草莓温室应用后节能达22%,水肥利用率提升18%。

6. 远程监控与溯源

通过手机APP或Web端实现跨地域管理,支持多用户权限分级。所有操作日志与环境数据自动存档,生成符合GAP标准的溯源档案,部分示范区已实现区块链存证。

7. 异常事件报警机制

配备声光报警、短信推送等多级预警,对设备故障(如传感器失效)、极端天气(寒潮/高温)等突发事件快速响应,降低生产风险。

技术延伸:当前前沿应用还包括基于LoRa的无线传感网降低部署成本,引入边缘计算实现本地化决策以减少云端依赖,以及通过数字孿生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测试等。2023年江苏某农业园区已实现5G+北斗的厘米级定位灌溉机器人协同作业,标志着农业物联网向智能化、集群化方向发展。但需注意传感器校准维护、多系统兼容性等实施难点,同时加强农户技术培训方能充分发挥效益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