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视农业百科网 >> 水产知识 >> 马铃薯 >> 详情

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现状


2025-07-10

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现状及分析

一、技术推广现状

1. 机械化种植普及率区域差异明显

- 北方一作区(如内蒙古、甘肃)因规模化种植基础好,机械化率较高,播种、收获环节机械化率可达70%以上;南方丘陵山区受地形限制,仍以人工作业为主。

- 黄淮海等二作区推广较快,覆膜播种、水肥一体化等中高端机械应用逐步增多。

2. 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均衡

- 播种与收获机械:目前普及较广,国产复式播种机(如2CM-2型)可实现开沟、施肥、播种一次完成;收获环节以振动式收获机为主,但小薯损伤率(约10%)仍是痛点。

- 田间管理机械:植保环节无人飞防应用率提升至30%,但中耕培土环节因农艺要求高,专用机械仍依赖进口。

- 种薯处理:切块、拌种机械化率不足20%,多数地区沿用人工操作。

3. 技术推广模式创新

- 合作社主导型:以内蒙古为代表,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机械,实现“统种统收”;

- 企业带动型:如希森天成等农企提供“农机+农技”打包服务,推动高端机型下沉;

- 政策驱动型: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丘陵山区小型机械补贴试点,贵州等地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县建设。

二、主要制约因素

1. 农机农艺融合不足:国内马铃薯品种以鲜食为主,耐机械损伤品种如“冀张薯12号”推广缓慢,标准化种植模式尚未普及。

2. 机械适应性短板:现有设备对黏重土壤(如南方红壤)作业效果差,垄作模式与机械匹配度仅60%。

3. 经济效益瓶颈:小型农户购机成本回收周期长(约5-7年),全机械链投入亩均超2000元,影响推广意愿。

三、国际经验借鉴

荷兰通过“种薯分级+精准农业”模式实现机械化率98%,其VanderHave等企业开发的自走式收获机可兼顾不同土壤条件。国内需加强机电液一体化、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应用研发。

四、未来突破方向

1. 加快研发丘陵山区多功能微型作业平台;

2. 推广北斗导航自动作业系统,降低操作门槛;

3. 建立区域性农机共享中心,破解小农户用机难题。

当前推广需结合区域实际,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,重点突破“无机可用”“有机难用”等核心问题。

标签:马铃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