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渔业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,通过数据收集、分析与应用,提升渔业资源的管理和生产效率。以下是一些科技应用与成果的具体展示: 1. 数据采集与监测技术- 物联网(IoT):通过传感器网络,实时监测水质、温度、
旱作农业雨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是通过优化降水资源的收集、存储、保墒和利用,提高旱地农业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技术体系。以下从核心技术、配套措施和典型案例展开说明:
1. 雨水集蓄技术
微型集雨工程:修建水窖、蓄水池(单窖容积30-50m³),搭配聚乙烯防渗膜或水泥抹面,集流效率可达70%以上。
坡面集雨系统:在山地丘陵区采用等高壕沟、鱼鳞坑等工程,配合植被过滤带减少泥沙淤积。
屋顶集雨:温室大棚膜面集雨面积与储水设施容积比建议1:10,适用于设施农业补水。
2. 田间水分调控技术
覆盖保墒:地膜覆盖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60%-80%,玉米增产20%-30%;秸秆覆盖厚度建议5-10cm,配合腐熟剂使用。
保护性耕作:深松耕(35-40cm)打破犁底层,显著提升土壤蓄水能力。甘肃省试验表明深松田块雨水入渗速率提高2-3倍。
沟垄种植:马铃薯起垄覆膜沟播技术使降水利用率达65%,较传统种植增产40%。
3. 生物节水技术
抗旱品种选用:如晋麦47号、陇薯7号等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,水分利用效率(WUE)可达1.2-1.5kg/m³。
作物配置优化:豆科-禾本科轮作可提升土壤持水能力15%,亩节水50m³。
4. 智能补充灌溉
基于土壤墒情监测的精准灌溉:TDR水分传感器配合APP控制系统,使玉米生育期灌水定额从200m³/亩降至120m³/亩。
微灌系统:红枣滴灌工程使水分生产率从0.8kg/m³提升至2.3kg/m³。
5. 区域集成模式
黄土高原"121"模式:1个集雨场、2眼水窖、1亩灌溉田,使粮食产量稳定在300kg/亩以上。
华北平原"小麦-玉米周年覆盖"体系:夏玉米秸秆粉碎覆盖配合冬小麦免耕播种,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升0.3kg/m³。
典型案例显示,宁夏海原县通过"集雨廊道+膜下滴灌"技术,使西甜瓜种植效益提升2800元/亩;陕西延安的梯田集雨系统使谷子产量达到传统耕作的2.1倍。
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纳米材料保水剂应用、基于遥感的区域水分精准管理、以及光伏-集雨-灌溉三联供系统构建。需注意不同区域应适配技术组合,如半干旱区以覆盖保墒为主,极端干旱区需强化集储水设施建设。
标签:高效利用技术